來台開墾的先人




立即點擊


請問有誰知道有關張達京、姜秀鑾、黃南球等先人的資料呢!﹝一定要有他們三個人的ㄛ﹞





1.張達京 張達京,字鎮萬,康熙二十九年(民前二二二年)生,乾隆三十八年(民前一三九年)逝世,享年八十四歲。達京最初在閩南做生意,於康熙五十年自己渡海到台灣,聽說大甲(生番)常常殺人,於是由南部到岸裡社,從此便定居在岸裡。張式祖籍在河南,民初才移居上杭(福建省上杭縣),又遷到今廣東省大埔縣赤山鄉。達京的父親曾高中武舉人,有四子,長子達朝(進士,來台後開墾潭子「阿霧林」等地)、次子達京、三子達富、四子達標(進士,來台後開墾大雅、西屯地區),在當時都是有名的人物。 達京聰明,儀表非凡。從小就學習武術,並且和父親學醫,對醫術很有研究,醫學及藥學都精通。所以到岸裡社,為村民消除瘟疫,教導村民耕種,頗受村民擁戴;上官更把女兒嫁給他。在雍正三年,被任命為第一任岸裡五社總通事。 在那個時候,張氏兄弟認為台中平原為一大片廣大的荒野,雜草叢生,缺少耕作,實在可惜。所以開始規劃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及山林,從此福建、廣東的移民便大量移居於此,而奠定今日大台中繁榮的基礎。雍正十年,達京率領村民參加討平大甲「西番社」等亂事,雍正皇帝嘉勉他的功勞,賜七品官,並欽賜「御衣」一件,至今張家珍藏,當他為傳家至寶。 雍正十一年三月,張達京及著手開墾與興鑿水圳,土官潘敦仔將他們的土地,交與達京規劃開墾。但是達京有感開拓的人力不足,於是又返鄉邀請他的兄弟及同鄉村民前來從事大規模的開拓,更與當地居民訂定墾約,以割地換水方式來拓墾。其時拓墾範圍概括整個大台中平原之西北部。由於地區遼廣,灌溉困難,第二年達京便組合成立了六館業戶,出資開鑿葫蘆墩圳以利灌溉,因此便荒地為良田。 地方有亂事,張達京一定參與協助官軍敉平,累功加守府;而其所開墾的地方,因灌溉水不缺,稻作收穫也豐,沒有幾年便成為地方的巨富,而葫蘆墩米也揚名海內外。 乾隆二十六年(民前一五一年),張達京已經七十二歲,自認年事已高,遂告老還鄉。目前在台的子孫,將近萬人;而其後輩子孫,人才輩出,今國策顧問張啟仲,尤為佼佼者。 2.姜秀鑾 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台灣出現了二個鄉鎮新景點,旅遊公司將之稱為﹁南官田、九北埔﹂,這兩個鄉鎮的崛起,一是新任總統陳水扁的故鄉,另則是擁有國家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的新竹縣北埔鄉。 就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看,北埔鄉留給外地人的印象,不只是走馬看花而已。最早走進北埔做鄉野調查的地方文史工作者陳板認為,北埔擁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足足可以在大學開一門﹁北埔學﹂的課程而綽綽有餘。 事實上,就過去二十年間,有相當多的學者專家,到北埔做研究,他們從北埔姜家所留傳下來的文史典冊,整理出一種異於全台,專屬大隘所獨有的武裝拓墾精神,這種結合閩客,由地方墾戶先行,帶頭衝的拓墾方式,甚至於被連橫在「台灣通史」中,形容北埔姜家是「統率隘勇數百,拓墾撫番,權在守備之上」,或許大隘子民這種冒險犯難的精神,也正是政府把北埔姜家墾號「金廣福公館」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主要原因。 另外,文化人在北埔置產比比皆是,其中中原大學舒詩偉教授,把家搬到北埔,傾其全力鑽研北埔聚落的組成發展,其他如許和義教授、謝森展教授乃至於新光少東吳東昇先生,都先後在北埔置產,變成北埔人。 北埔是個獨特地方,不管是從歷史發展或是從資源條件看,北埔都是一個迷人地方,它是全台唯一連續兩次抗日的基地,但也因為兩次的抗日,遭受日本軍警的整蕭,造成北埔整個政經情勢的逆轉,很多優秀北埔人,因而殉難。 前花蓮縣長吳國棟的先祖是北埔人,前立法院長黃國書、竹縣長彭瑞鷺也是北埔人;北埔名人姜阿新曾擔任省參議員;一度入閣擔任農委會主委的彭作奎也是北埔人。 連橫著「台灣通史」,北埔姜家三人入傳,一為姜朝鳳附於新竹拓墾始祖王世傑列傳之中。一是姜秀鑾因開墾大隘事蹟入傳;第三人就是抗日聞名的姜紹祖,姜紹祖所率領的義軍,其先人都屬大隘的拓墾者。 淡新檔案記載,北埔姜家與北埔墾戶一百五十人早在道光二十年曾參與中英鴉片戰爭,光緒十年中法安南之戰,法兵侵犯雞籠,姜紹基奉台北知府諭令,率領義勇軍赴援,擊敗法軍,金廣福公館早年掛於中堂的「義聯枌社」匾額就是由此而來。 3.黃南球 黃南球,三昆仲排名最末,客俗稱「滿子」,因此有「丑仔滿」的小名,成名後,多稱「黃滿頭家」而不名。祖籍廣東長樂縣,父梅怡公為伯伍郎公長樂開基後第十六世祖,於道光年間來台,落腳楊梅壢(現在的桃園楊梅)。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農曆六月初十日,黃南球出生。八歲開始塾讀書,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一歲,輟學隨父務農,未幾即遷居雞籠庄(今銅鑼鄉新隆村),經十餘年之刻苦經營,深覺當地的拓墾空間不大,舉家遷移往南庄。黃南球時年二十四,精明幹練,極思有所作為,旋往南坪(約在金三灣鄉大河、大坪二村),集股創辦「金萬成」墾號,為黃南球一生事業發軔之始。此後十年,皆在該地拓墾,兼營蔗糖製糖,事業漸進,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萬金成」約於此時墾成,包括大坪林、大河底、大桃坪三庄。清德宗光緒二年(1874年)助平雞籠庄吳阿來亂,呆授六品職銜。並承包嘉志閣六成安隘務,開始入墾獅潭。





這位網友你好我本身也有遇過這問題急需用錢找銀行真的太慢了我知道中壢仁寶當舖有在幫人代辦二胎估價速度快放款速度快息低保密你可以去詢問看看我之前有在那裡借過服務態度好辦事效率好真的是短期週轉的好幫手放心啦!仁寶當舖是政府立案合法當舖網路上的風評也非常好在中壢YKK對面03-4520077產業台灣人》專文推薦企業家精神謝國興產業的定義應該是與時俱進的,不過不脫生產與販賣兩大端。以台灣的經驗來說,在生產方面,早期產業以農林相關生產為主,所以農業墾戶、地主、山林開採者是主要的業戶。到了清末日治初期,農林加工產品,如茶葉、製糖、樟腦、釀酒等,成為主要產業,帶有工作坊生產的性質。日治後期至戰後初期,紡織、鋼鐵等具備現代工業性質的產業才進入時代舞台。在販賣方面,自古至今商貿活動隨人類文明而存在,工商兼營的人也不少。台灣原富漁鹽之利,以水產致富者少見,但民間因賣鹽而致富者,清代最著名的例子是台南府城的吳尚新,日治初期則有辜顯榮。開墾致富是早期素封家的主要型態,或者是經商致富後購買土地,或為大地主,收取石租,累積資本,再投資於工商業或購置更多土地,總之,都與土地生產力有關。施世榜、吳沙、林平侯、張達京、姜秀鑾、黃南球都是這一類型的代表。林朝棟與林熊徵分別是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的後代,本身不是創業者,但仍屬地主階層,林朝棟以武功著名,產業方面只有傳統地主的守成;林熊徵則有現代金融開拓的意義,不但創辦華南銀行,也投資許多事業。顏雲年、顏國年兄弟是早期台灣產業界中比較少見的以採礦起家,進而投資其他生產事業的家族;李春生、吳文秀以經營茶葉致富,王雪農、陳中和以經營糖業著名,黃純青釀酒,蔡萬春早期釀造醬油,侯雨利、吳火獅賣布、開織布廠,唐榮開鐵工廠,均屬工商兼營。辜顯榮、陳中和固然靠日本政府的特許在商場上發跡,但產業的不斷增值擴大,仍與個人經營才幹息息相關。陳炘是台灣金融業中本土資本的經營代表,在日治時期,受限於時代環境,大東信託(1944年併入台灣信託)的經營表現平平,二次戰後台灣信託重新出發,可惜228事件發生,陳炘失蹤,無法驗證其經營長才。單靠土地作為主要生產工具,賴收租致富的資產家,最容易「富不過三代」。地主階層而又擅於投資其他工商業,家業才比較可能永續經營。辜顯榮的後代經營有成,目前的和信集團(辜振甫領軍)仍是台灣排名在前的重要企業集團,企業傳承到了第三代。侯雨利的孫子輩(第三代)目前仍是台南幫的大股東,以守成為主。蔡萬春的直系產業已消失,倒是他的兩個弟弟蔡萬霖(霖園集團)與蔡萬才(富邦集團)兩家族仍活躍於台灣工商產業界。吳火獅的新光集團目前傳承到第二代,算是還年輕的集團。至於本書所介紹的其他產業人物的後代,已無產業傳承可言。換句話說,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還擁有經營中的產業,若論其中能夠真正掌握企業主導權或經營權,並在現代台灣產業界占有主要地位的,不過辜顯榮、蔡萬春、吳火獅三家族而已。開創與冒險精神、不畏艱難、勤儉誠信、打拼與毅力,是任何時代的任何產業經營者都必需具備的條件,也可以說是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是企業成功的要件,也是時代進步的重要動力。我們看本書中所介紹的「產業台灣人」,每一個都有這種特質。有些產業經營者,其事業及身而止,愈早期與土地生產力相關的資產擁有者,這種例子愈多。能夠轉投資從事多種行業經營,或聘用專業經理人從事經營的資產家,永續經營的機會通常比較大。日治時期以降的一些產業創始人比較能夠掌握這個原則,產業存續的也就多一些。企業經營的理念與策略必須隨時代不斷調整,才能傳承不斷。現代的企業競爭比過去更嚴苛,企業家族的起伏比起過去,頻率更高。本書所介紹的人物,僅及戰後初期的少數台灣籍人物,雖然已具有相當代表性,但若要明瞭戰後台灣經濟與產業的全面起動,尤其是50至60年代的關鍵性改變,則不少來台的外省籍企業家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本書的續篇,相信會有更多精采的故事參考資料:http://www.ylib.com/Search/rec_show.asp?BookNo=V1007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327000012KK12734

6972F57E1EC16BB7
arrow
arrow

    107繁星放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